跳槽前,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职场 2018-05-11 201次浏览 0人收藏 0人赞 0人分享

作者 舒祺 公众号:舒祺聊职场   (ID:sqlzc01)

01

扫除跳槽的认知障碍

概念澄清:跳槽or转型

跳槽简单说就是换工作,换工作可以内部换,也可以外部换;很多人一说到跳槽就想到离开公司,其实在内部转岗也属于跳槽的一种;

转型带来的变化要大得多,它可能涉及行业的变化,岗位的变化,甚至是甲乙方的变化,比如从甲方公司的培训经理转去做乙方的人才顾问;

普通的跳槽一般只涉及以上变化的一种,因为除了雇佣应届生,社会招聘的原则是用熟练工,出于效率的考虑,一般企业不会尝试匹配度低的人才。除非遇上特别优秀的人才或者企业文化不拘一格的公司,才会出现录用没有相关背景的人才。

本质上说,跳槽和转型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都在寻求变化,但面临的阶段和转变的时间长度不一样:

跳槽所处的阶段更多在追求向外的东西:升职、加薪,体面的生活等;

转型更多是追求职业的意义感:我的人生天命是什么?能通过什么方式或平台实现等;所以,这个阶段的人会更多地内观,考虑除了升职、加薪,体面的生活外,真正想要追求的理想生活。虽然跳槽和转型的人都会纠结,计算得失,但前者算的是换工作的账;转型算的是人生这本账。

当然,有一些地方也把转行式跳槽叫做转型,所以不用太纠结概念上的差别,重要的是认清楚问题后如何解决,也就是:换工作这笔账到底该怎么算,从而不让自己在盲目懵懂的状态下做出后悔的决策。

02

如跳槽路上有哪些坑?

坑1: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跟风类的跳槽分两种::一是被身边人种草;尤其身在组织架构调整频繁的企业,看着领导半年内换了两拨,部门伙伴走了一半,就开始想要不我也换了得了;其实这时自己并没有清晰的想法,想过为什么要换,想做什么,只是因为外界的变动,就开始怀疑公司和自己的岗位,这是凑热闹,随大流的心态。

还有一种是突然被圈外人种草;我在在行转型话题有很多背景非常好的来询者:他们的职业是那种圈外人其实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但一听就会羡慕的,比如:外交部,中国人民银行,航天研究院,核电研究院等,这些端着铁饭碗的人什么时候会来找我呢?

同学聚会之后。

为什么呢?

他们经常会说:你看那XXX,读书时根本不如我,现在干XXX,一年挣多少多少,我觉得自己这行干多少年都没希望。

于是一个平时连门都不愿出的人想转行去做销售,或者明明对钱和数据无感的人想跑去金融行业做分析等。这是典型的平时不主动拓展眼界,突然被种草就开始怀疑人生的过度焦虑。

对于这样的学员我会让他们在正式考虑跳槽之前去做一次职业访谈,这种事,唯有亲自取证才能打消妄念。

坑2:义气用事,冲动是魔鬼

导致一个人冲动离职往往有这样几个因素:老板奇葩,升职失败或调薪不满。

之前一个咨询学员,毕业后加入了一家世界500强做审计合规工作,她很喜欢这份工作也很珍惜公司的平台,但她遇到了一个严厉的老板。她说,平时跟小伙伴一起出差做项目,其他小伙伴的老板会鼓励他们去出差的当地玩玩,但她的老板不仅不说这样的话还会专门发邮件提醒她工作时间不要出去,新人要遵守纪律。

她觉得自己太倒霉,遇到奇葩BOSS,不尊重自己,于是一气之下做了一年就找了个小一点的平台离开了,但后来她做的并不顺利。她说,如果再来一次,可能当初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会去找到更好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所以,给跳槽的伙伴提个醒:尤其是初入职场的伙伴,这个阶段我们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还不成熟,往往带着学生思维和一颗玻璃心,一点委屈就觉得全世界负了我,但其实事情的真相不是我们想象那样,职业的本质就是一场关于能力和价值的交易,看明白这点,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坑3:把“跳槽”实现跃迁的王牌

这是盲目跳槽中最常见的情况:通过频繁跳槽升职加薪,甚至把跳槽当作实现成功的砝码。但这里的坑其实很大:

先说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也是之前的一个学员,其实能力很强,5年换了3份工作:房产销售;app开发工程师;产品运营;每次折腾的原因都是据说那个行业做好了可以赚很多钱,实现第一桶金。

比如,地产销售,他看到行情好的时候有些销售一年挣到100万+,与是跑去做了两年觉得太辛苦,赚的也不多,就离开了;后来发现移动互联网来了,每家公司都做app,开发赚的也多,凭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又去突击了8个月的开发,成了一名ios开发程序员,干了一段时间他发现程序员天天写码没有跟人打交道的机会,离开了;跑去做了运营;坚持了1年遇到了瓶颈来找咨询师。每份工作不仅没有帮他实现理想中的财务自由,反到因为频繁跳槽让自己状态非常不好。

薪水,本质上是一个人创造价值的体现,一个人可能有暂时价值被估低的可能,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你所创造出的价值一定会有兑现的机会。所以,跳槽时,比起单纯薪水的涨幅;更应看重长期的机会,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能力的增长能随着公司业务发展增长而提升。如果不清楚这点,仅仅依靠跳槽实现涨薪,时间久了,你会认为收入增长最大的动力就是换工作,但要靠这条路径一直持续下去是很困难的事。

换个角度看,我倒是见过身边很多有勇气、有眼光的伙伴遇到好的行业发展机会时甚至会主动降薪进入一份工作给自己换取一个跃迁发展的机会。

主动降薪给自己博取职场跃迁机会最成功的案例是阿里巴巴的CFO蔡崇信,蔡在上世纪90年代放弃自己七十万美元年薪的工作拿着500元的月薪加入当时的阿里巴巴,阿里 IPO 后,蔡的身价超过百亿美金。所以,薪水虽然重要,但不应该成为跳槽的主要追求。

怎么做才能降低跳槽这件事的风险,提高成功一跳的概率呢?

一起来看。

03

职业选择的底层逻辑

来看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这样几件事:

职业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样的职场行为会引发跳槽?

跳槽之前要想清楚的事儿

先看第一个,职业的本质是什么?

真正认真思考过“职业的本质”这件事的人并不多。我通过模型来诠释这个问题,模型的名字叫人职匹配模型。

先看模型的左边,自我可以看做个人,个人的职业发展中有两个要点:一是我会什么,这是能力;第二是我要什么,这是需求;所以职业的本质其实是一场交易,叫用我会的换我要的。

跟谁换?

跟企业和职业换,右边的“职业”也有两个要点:一是我要求员工什么;二是我给到你什么,就是职业的反馈:工资,福利,升职加薪等。

所以,把模型左右两边串起来就是:职业的本质是用我们的能力和资源,满足一群特定人群的要求/需求,拿回我们想要的收益(报酬)的一个交易的过程。

明白了这个逻辑,就会发现:抱怨工作累,老板不给力,行业不行等都是表象,更关键的是要想明白一个问题:“我们的工作是为了满足哪群人的需求存在的?”找到你要服务的核心人群,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产品。

不想明白这个逻辑去跳槽,牺牲已经积累的资源不说,到了新东家也未必如愿。

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职场行为会引发跳槽?

接着看模型,先看上面,当我们的能力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企业对你满意,你也觉得状态不错,这时就达到了组织成功;下面这条线,如果组织给的回馈也是你想要的,个人满意了、我们通常会在职业里觉得开心和幸福。

当上下2条线都平衡,双方满意,关系能相对长久;如果一条线不平衡,就会导致跳槽行为的发生。

用几个案例具体说明:

第一种情况:个人能力大于岗位要求

这种情况,能力得不到持续提升,没有更高的目标挑战,发展遇到瓶颈。之前一个学员,国外留学回国,找了一家大公司的运营工作,结果发现常规工作就是跟国外同事的商务协调,公司业务也没有扩展,除了语言优势外,对她其他能力没有挑战,她用了1年的时间上手后就想寻求更有挑战的平台离开。

第二种情况:个人能力小于岗位要求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或者创业公司。公司业务和规模扩张很快,对个人能力成长要求很高,所以换工作时,如果没有事先考虑自己的对于压力的接受程度,一下子从太安逸的环境换到极度追求效率的行业,容易在过度疲惫中怀疑人生。

第三种情况:反馈不足

付出很多,很努力,感觉没有回报,钱也没赚到,能力也没有提高,不知道自己都在付出什么,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初创公司的老员工,辛辛苦苦跟着老板N多年,没赚到钱,就会质疑付出这些年的意义。

最后一种情况:需求不足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职场人容易有依赖心理,走一步算一步,被平台牵着走。但其实不管是职场和生活,活得好的人,都是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到了哪个平台其实都只能被他人牵着走,不会有主动去积累和修炼某项能力的意识,命好,赶上风口能有一段光辉岁月;命不好,一样打回原形。

总结一下:这个模型对于跳槽的伙伴有什么作用呢?

——跳槽之前用这个模型问问自己:我想清楚了吗?

首先,如果明白了职业的本质是场交易,交易的关键因素在于平衡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能力大于需求,换到哪里都很自由自在;能力配不上自己的欲望,走到哪里都很难被满足。

其次,跳槽前,用这个框架看看,自己不平衡的点在哪里?什么地方真的能够实现自己想要的平衡,公司内部是否也有机会,只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

跳槽换工作本身不是目的,换工作的本质是换一种方式去实现一种平衡、自在的人生。

04

如何优雅的越跳越好

如果你用以上的防坑锦囊筛了一遍,也大致知道自己换工作的问题出在哪,依然决定换工作,下面就是为你而写:

正确跳槽三步走

第一步:正确分析和评估自己

求职不是从毕业时才开始的,跳槽也一样,不要等到想换工作了,才开始琢磨:我是个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职场上能比同龄人更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人都有一个特点:

—有很好的自省意识,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确定方向,不断行动。

自省意识可以通过自我分析和工具分析两种方法实现,

自我分析的具体方法有两个:

一是写反思日志,比如一件事情在开始做之前给自己定个目标,然后完成事情进行复盘时把当初定的目标拿出来对照能大概知道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热爱和擅长程度。

二每年更新简历,碰到一些不错的机会甚至可以去聊聊,评估一下自己在市场中的价值和定位。

除了自我分析,还可以主动获取别人的反馈,可以是老板、信任的同事,同一兴趣圈里的伙伴等等,让他们找一些词来形容你,或者直接问问他们对你印象最深的事情。

工具分析:

可以借助霍兰德、盖勒普,MBTI等人格类型和优势测评工具,但要知道测评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思考的框架,所以:

1、不要用任何测评工具给自己贴标签;

2、更不要用测评的结果为自己的不行动提供借口;

提醒一点:工具分析除了测评,更关键的是测评之后专业人士的解读,专业人士的解读能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测评结果,同时也能为自己的行动计划提供科学的方法和参照。如果还能为你提供些事业机会的链接,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第二步:弄清跳槽的具体途径

要实现跳槽的前提是有机会可选,具体获得跳槽机会有以下几种:

网络途径:常见的网络途径有企业官网,很多企业都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开通人才招募,加入我们的通道,点击后可以看到具体的招聘信息;头部的几家招聘网站,智联,英才,前程无忧,最近几年兴起很多垂直招聘平台也做的越来越好;以及按照行业性质和猎头性质分的招聘平台,包括职业社交类的招聘网站都是大家可以去关注和查询的;我在知乎上看见一个人整理的带有链接的各类招聘网站(发给你链接),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熟人途径:这是效率最快的形式

猎头途径:跟猎头的合作要看猎头个体的情况

招聘会:现在线下的招聘会很少,更多是企业市场的活动,去做校招,或者针对留学生的专场招聘会等

其他媒体刊登的一些招聘广告,比如我就注意到很多互联网或者其他领域的大V们现在的招聘广告都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文章就是其最好的市场信息。

不管通过哪种导图获得求职信息,都应该从不同途径去核实以尽可能多地获得真实信息,这也是提高求职成功率的前期必备工作。

这几种途径投递简历获得一次面试机会的概率是熟人和猎头大于网络和招聘会,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推荐人才都喜欢精准推荐,所以更会依赖于一个圈子熟人的推荐。

第三步:企业和职位简析

获得求职机会后,要尽快了解一家企业和岗位,做到知己知彼,这里提供几个分析维度,先来看企业,判断一家企业的前景基本看几点:

1、 从业人员数量,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观的

2、 销售额和资产总值,上市公司可以从其年度财报里查阅到,获取信息,有些公司会在网站上公布他们的盈利情况和后续;非上市公司有些可以从企业的网站上看到或者通过内部从业人员那里看到,如果能收集到企业近三年的情况;

3、 一些细节信息,比如在华从业人员,总部地点,分支机构,有没有生产、研发基地,业务情况怎样等等

拿到这些数据之后,大致可分析出企业发展趋势的走向。

企业选择,很多人会纠结究竟是加入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外企,国企,民企,央企,这个很难定论,要结合第一步里的自我分析然后做决定,不同人的优势特点在不同平台的发挥是不一样的,不要盲目跟风。

职位上讲,任何行业都有相通的职位,尤其是通用性职位,比如HR,财务,法律,行政,现在互联网又多了产品和运营,如果这些是你的专业和兴趣所在,那么面临的选择可能更多一些;如果是需要专属知识和技能的行业独有岗位,选择可能相对少,但价值往往更容易体现,依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

大致定好之后,可以列出几个自己心仪的雇主然后开始具体简历修改,面试准备的流程了。

最后,补充一个问题:如果分析之后,决定不跳了之后怎么办?是不是可以继续安逸地呆着了?非也。

我们之前提到:

跳槽的本质是我们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实现自我和成长。

所以,无论去留,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职场人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尽可能认识自己,除了上面讲到的方法,还可以给自己找个好导师;

2、提升自己的产品能力,产品能力是这个时代的底层能力;

3、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影响力,思考能力和影响力是任何岗位都需要提升的能力。

总结一下本篇的核心主旨:

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职场人,无论跳或留,在职业发展的任意时间点上都要尽可能做到两件事:认识自己,洞悉他人。

在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的硬、软技能的同时,取得做自己和与他人相处的平衡,最终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在其中。

希望对你有启发。

作者简介:舒祺,企业人才发展专家, 职业成长教练,“在行”职业转型类”知名行家,职场二宝妈, 专注输出职场和个人成长干货,如果你想提升职场智慧,找到让自己全心投入的完美职业,欢迎关注她的公众号:舒祺聊职场   (ID:sqlzc01)。

0
文章来源:公众号:舒祺聊职场
职场走内外 v0 粉丝:5倾听:47 关注
TA的更多文章 (63)
查看更多
评论(0)
下载APP
知音心理用户端
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APP
  • 保障隐私安全
    平台不会泄露任何关于您的个人信息
  • 严格审核
    心理咨询师至少3年以上资质
  • 资料真实
    倾听者、专家、机构资料通过平台严格审核
  • 官方协助定价
    平台倾听者、专家服务价格都由官方协助制定
  • 支持退款
    咨询后如不满意可以申请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