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中国父母:淹没型妈妈、打压型爸爸
亲子 2018-08-29 965次浏览 0人收藏 25人赞 3人分享

首发公众号 胡慎之,ID hushenzhixl

中国式家庭中,有两种类型的父母挺常见,一种是淹没型的母亲,一种是打压型的父亲,都是自恋的体现。

PART 01  

淹没型母亲

我曾发表过这么一条微博,

有一位妈妈中午冒着雨去儿子单位,给儿子送伞,但儿子知道后却觉得很生气。

当我们看到这位母亲冒雨给儿子送伞,而儿子却生气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儿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明白妈妈的苦心。

但其实很多时候成年子女跟父母的冲突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妈妈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她会觉得自己是个伟大的母亲,是个肯为孩子付出的母亲。

但在儿子的角度看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子会觉得我都30岁了,下雨天我难道还不知道要打伞吗?还需要自己的妈妈淋着雨来送伞吗?

所以儿子只会从这件事中感受到愧疚感和羞耻感,觉得自己原来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没有。

可这种感受,妈妈是不会知道的,她也不会看见,她只会被自己的行为所感动。而且这类型的妈妈也从来不会问儿子是不是需要这样,她只会觉得自己应该要这样。

这类型的妈妈就是淹没型的妈妈。她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帮孩子包办一切,同时也认为孩子自己做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孩子做了,反而会被妈妈骂。

例如:孩子放水杯在桌子上,妈妈就可能会说:“你怎么放在这里啊,你应该放在那里”,

又或者孩子主动做作业了,她又会说:“你离本子太近了,你要远点。”。

反正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她都必须要插手,如果不插手,她会认为孩子自己一个人是完成不了或会造成麻烦的。

而妈妈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们会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长大,她们也不愿意去承认自己的孩子会长大这个事实,所以她们不接受跟孩子进行分离。

PART 02

什么是不能接受分离?

在我的微博里,有位女生评论了一件事,

她说春节的时候,她跟丈夫一起回家了。回家当天,婆婆就一直忙前忙后,帮他们收拾房间,整理物品等等,虽然她一直拒绝了,但她的丈夫却无法拒绝。

后来当她出门再回家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原先换下的,放在行李箱的内裤,被婆婆翻出来拿去洗了。

在那一刻,她决定再也不想回去那个恶心的地方,她觉得自己毫无隐私可言。

不接受分离的父母带给别人的感觉就是毫无边界,喜欢把所有人的东西都混在一起,并且觉得这是没有问题的。

评论中的这位婆婆就是无法接受分离的人,她觉得分开是件可怕的事情。在她眼里,无论谁的事情都是她的事情。

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慈母多败儿”。可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并不算是慈母。

这种淹没式的感情是不需要顾及到你的感受,她只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想法。

这类型的妈妈会觉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孩子好,她们也是真心喜欢孩子的,但长期如此下去,我们会发现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是很弱的。

PART  03

 打压型父亲

而父亲与母亲不同,父亲并不会选择淹没的方式去对待孩子,他会选择否定。

我们会发现很多父亲经常会对孩子进行打压,来否定他们的能力和努力。

有个富二代曾经在高晓松老师的节目里,分享他和父亲之间的事,他说他永远都不要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当时高晓松老师给他的反馈就是,他的这个反应太过极端了。

其实很多富二代,都会经常被他们的父亲否定,父亲会觉得自己很厉害,觉得自己的孩子很糟糕,会一直埋怨孩子怎么会这样。

一旦当父母不断否定自己孩子的能力时,就会让孩子觉得“既然在你眼里,我无法成为像你一样的人,那么我就去成为你的相反面吧。”

更有甚者,会用自残自毁的方式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不满。

实际上这种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落魄和糟糕来证明父母的失败。

而有些人会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是因为他的委屈没人看得见,所以他只能采用自残或者自杀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他们想传达的信息就是:“你不是很强大吗?那又怎么样,你看看你孩子我啊!”。

背后的意思是:“如果你们是爱我的,你们就会难过,但如果你们不难过,就说明你们不爱我,那我的存在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无论是哪种方式,其实都是孩子想建立关系的一种表现,只是某些方式比较极端。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一定会经历一个阶段——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是男孩已经有承认自己不如父亲,想认同父亲的想法,但心里也有妒忌或恨父亲的想法存在,是一个希望跟父亲学习以实现对自身性别认同的阶段。

所以当一个孩子处于俄狄浦斯期,特别是父亲和儿子单独相处的时候,父亲需要鼓励孩子,肯定孩子,告诉孩子某些事情你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在孩子完成事情的过程中,不断激励他的努力和付出。

当父亲这样做的时候,就会给孩子一种感觉:这个爸爸是认同我的,我也可以认同这个爸爸。

除了认同,父亲还需要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挫折感。

PART 04

从家庭结构中来看,作为父亲是需要给孩子情感层面上的安全感。

所谓情感安全就是无论孩子是否犯错,都会知道父亲是永远爱着我的,他会肯定我曾经做出的努力,而不是每当我犯错时,他就翻脸不认人,觉得我根本不是他的孩子,是个罪人。

比如说,某些孩子可能因为身体原因,走路都有一定的困难,但当他走出第一步时,我们是需要肯定他,夸奖他;

又或者当孩子去新尝试学习一个技能,刚开始可能很生疏,但也需要我们去给予他一定的肯定,我们可以说:“哇,你是怎么做到这件事的?”,“可以跟我分享下你是怎么做到的吗?”,这个才是真正的肯定。

有些家长会说:“儿子你很聪明啊,像你爸/妈一样”,但这不是肯定,这是自恋。

我举个例子,在我孩子刚开始接触围棋的时候,我通常会跟他下三局围棋,在三局里我会赢他两局,输他一局,这是我有意的。

因为这可以让他感受到适度的挫折,同时,也给他一个信号就是只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败或超越我的。

这是每位父亲都需要做到的,是培养孩子成长的重要一环。

PART  05

在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直接导致了自己身份的准确定位。

身为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但也需要注意度和方法。一昧的溺爱或打压都不能帮助孩子成长,只有适度才是真正有用的手段。

作为父母,我们都需要记住的两点:第一,不要替代过多。第二,不要干涉太多。

而我们身为孩子,需要尊重父母,但所谓的尊重只是肯定和接纳,而不代表相互认同或卷入。

只要当你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需要父母照顾的孩子时,他们才不能控制你,因为你已经成熟了,长大了。

当我们开始自我负责时,也就不会随意责怪他人,也不会乞求别人的爱,虽然偶尔会感到孤单和失落,但这就是成长。

成长带着淡淡的哀伤,换言之,成长会失去做婴儿的愿望和机会,但同时你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自由自由的个体,并且能够轻松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真正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成为一个成年人,而不是成年孩子。

当你能够在关系中愉快地相处时,你会发现世界是温暖的。

这一刻,曾经的恐惧和焦虑才会真正被切断。

作者:胡慎之,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知名亲子关系专家,极视智库专家,精神分析治疗师,著有《童心密码》、《变形记-十天变成好孩子》等书籍。在众多的称谓中,最喜欢最骄傲的还是“两个快乐孩子的好爸爸”,自封“向日葵爸爸”。公众号 胡慎之(hushenzhixl)。

25
文章来源:公众号胡慎之
家庭那些事 v0 粉丝:14倾听:24 关注
TA的更多文章 (121)
查看更多
评论(0)
下载APP
知音心理用户端
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APP
  • 保障隐私安全
    平台不会泄露任何关于您的个人信息
  • 严格审核
    心理咨询师至少3年以上资质
  • 资料真实
    倾听者、专家、机构资料通过平台严格审核
  • 官方协助定价
    平台倾听者、专家服务价格都由官方协助制定
  • 支持退款
    咨询后如不满意可以申请退款